路易威登基金会新展“色彩赋格曲”

编辑:实习生
2022-05-12来源于:YOKA时尚网
分享:
展览“色彩赋格曲”汇集五位不同背景、不同年代的知名艺术家作品,包括Sam Gilliam、Katharina Grosse、Steven Parrino、Megan Rooney以及Niele Toroni。他们运用抽象艺术表现形式,勇于突破传统绘画媒介,打破画布的区域限制,在色彩与画布关系中探寻全新自由,向外延伸至地板、墙壁和天花板。此处云集的绘画佳作展现出色彩的延伸变化,与建筑大师Frank Gehry设计的路易威登基金会展开亲密对话。
路易威登基金会新展“色彩赋格曲”

Sam Gilliam、Steven Parrino以及Niele Toroni的作品承蒙私人收藏与公共机构提供,Katharina Grosse与Megan Rooney分别为此次展览创作了全新作品。

8号画廊 - MEGAN ROONEY

Megan Rooney是一名多学科艺术家,她将绘画、雕塑、表演和写作等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于她而言,绘画本身是一项全身心投入的行为,她的心血悉数凝聚于巨幅画布中。正如此次专为8号画廊创作的瞬时壁画作品《With Sun》,占据整面墙大小。

Megan Rooney, 《With Sun》 (细节), 2022年Megan Rooney, 《With Sun》 (细节), 2022年

Rooney收集各种工具,搭建高架平台,开始为期数周的创作。她延续一贯做法,无需任何草图,令画作与建筑本身展开亲密对话。随着时间推移,颜料层层堆叠,待砂轮切开颜料图层,显露出暗示拟人化元素的抽象构图。在这副画作中,Rooney深入探索颜色密度,她选取明亮细腻的多彩色调,以闪亮色调为主色调,并辅以橙色、紫红色、黄色、绿色和粉色调的颜色变幻,还运用了柔和色调。Rooney的创作灵感源自画廊特殊的露天设计,因此她的画作与周遭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在春日光影渐变中婆娑伸展。周围自然环境正是她艺术创作的常用催化剂。

9号画廊 - SAM GILLIAM和STEVEN PARRINO

Sam Gilliam是战后美国绘画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画作归于“华盛顿色彩画派”,这一画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是“色域绘画”的分支。

1968年,他创作《悬挂物》系列作品,在此系列中,他定义全新绘画语言,深入探索画布表面可能性和色域延伸。此处展示的三幅隽永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系列作品特点,既标志着彻底放弃画架,又标志着新型绘画形式的诞生,该绘画形式随展览空间建筑风格的不同而相应改变。Sam Gilliam在工作室里,时常将画布直接铺在地板上作画,他把大量稀释的丙烯颜料径直倒在画布上,用刷子和布块轻拍、擦拭或按压画布。颜料沿着画布两面的褶皱汇聚成河,凹陷处与弯曲处在那一瞬间诞生随机图案:平坦区域、线条、水滴、水痕和其他印记。

Sam Gilliam,《Carousel》(细节),1970年Sam Gilliam,《Carousel》(细节),1970年

一旦画布被颜料浸透,Sam Gilliam会对其进行巧妙处理,将其折叠、压皱、包卷,最后进行干燥处理。有时,他四处添加铝粉,涂抹丙烯颜料,创造物质与纹理效果,与浸透颜料的平面形成鲜明对比。在第二个处理步骤中,他在画布的几个位置上打结,令其自然悬挂于建筑空间中,垂坠于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之间。在这一全新艺术形式中,热情奔放而活力四射的色彩重新定义了Frank Gehry设计的建筑作品,张力在秩序和无序之间悄然形成。

Steven Parrino, 左:《Spin-out vortex》, 2000年;中:《Skeletal Implosion》, 2001年;右:《Cyclotron》, 2002年Steven Parrino, 左:《Spin-out vortex》, 2000年;中:《Skeletal Implosion》, 2001年;右:《Cyclotron》, 2002年

Steven Parrino打破绘画与雕塑之间的边界,颠覆画布的平面性,放任色彩溢出画框,流向建筑空间。本次展出的异形画布系列始创于1981年。Steven Parrino事先确定创作过程,以便实现其作品:一旦确定画布种类及其尺寸,他会使用统一方式在画布表面进行绘画,例如喷壶、漆、珐琅漆或丙烯颜料。随后,他会对画布进行一系列破坏行为:拆除画框、撕扯画布、扭曲画布和揉碎画布,稍加润饰后,再将其重新固定至画架。以上人为干预操作将画布的二维表面感升华为三维浮雕感和雕塑感。此外,Steven Parrino在创作过程中的肢体参与令作品充满观赏性。

墙上展出的画布分别呈现四块圆形图案和一块方形空洞,Steven Parrino将画布细致上色后,将其细腻处理,以打造类似浮雕的漩涡效果。地板上展出的两块画布充满褶皱,呈现雕塑效果。Steven Parrino站在高级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交叉口,运用明丽色调,彰显色彩的象征意义。

11号画廊 - NIELE TORONI

Niele Toroni擅长脱离画框创作,创作场所不受室内室外限制,他根据展览场地调整作品效果,重新定义创作空间。自1966年以来,他始终运用5厘米宽的漆刷创作单色印记,并以30厘米为固定间隔涂抹在特定表面。尽管这一绘画作品由相同的重复手势挥洒而成,但每一块印记不尽相同,这取决于涂料多少、手势轻重、画布类型、画布形式以及所选颜色。

此次展出的是Toroni于1967至1997年间创造的一系列作品,足以彰显其作品的多样性。他在职业生涯早期使用蜡质画布进行创作,可根据墙面大小随心扩展印记范围,也可根据展览要求进行相应裁切,展区大小决定了作品的可见范围。

Niele Toroni, Flambo家居装饰品牌作品, 1981年Niele Toroni, Flambo家居装饰品牌作品, 1981年

Toroni亦为Flambo家居装饰品牌设计作品,他在作品活动板上留下不同颜色的印记。另一部作品《Homage to the swallows》以某种角度悬挂于高处,宛如鸟窝形状。波尔多红调圆盘图案的创作灵感源自Toroni在酒桶上留下的印记。四幅作品构成一个整体,并呈现不同颜色印记:红色、黄色、蓝色和黑色。缤纷色彩为这一画布系列平添律动。

10号画廊 - KATHARINA GROSSE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Katharina Grosse始终致力于探索绘画的无限可能性,试图突破画框和画布的限制。她运用标志性色彩喷洒技术喷枪进行创作,打造多维度绘画作品,范围遍布地板、墙壁、天花板、某个物体甚至整座景观。色彩在她的作品中起主导作用,并发挥衔接作用。作品规模,甚至绘画、建筑和雕塑的融合形式在Katharina Grosse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在此次与Frank Gehry设计的建筑杰作展开亲密对话中,也能一探究竟。

Katharina Grosse, 《Splinter》, 2022年Katharina Grosse, 《Splinter》, 2022年

在作品《Splinter》中,Katharina Grosse运用三角形结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动态元素,任由色彩蓄势迸发而出。作品由二十块三角形胶合板构成,放置于一块自承式结构体上,占据10号画廊的部分右墙,宛如连通地板和天花板的视觉“火花”。Katharina Grosse先将结构体移至展区,下一步便是对结构体表面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上色处理。她利用模板在中央留出孔洞,日光从天窗流泻进来,仿佛把作品“点燃”。正如她所说,“绘画作品的创作和保留不受地点约束……也不与地点相关。它不断尝试,并又迅速提炼现实特征。”

展览时间:

2022年5月4日至8月29日

主策展人:

Suzanne Pagé,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总监

策展人:

Ludovic Delalande、Nathalie Ogé、Claire Staebler以及Claudia Buizza

分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