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展览

编辑:NEWS
NEWS
编辑
2024-05-24来源于:YOKA时尚网
分享: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展览 阿尔伯特· 厄伦典藏精选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展览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将于2024年5月24日至10月27日荣幸呈现德国艺术家阿尔伯特·厄伦(Albert Oehlen)展览《绘画》。本次展览在路易威登基金会 “墙外” 项目的构架内呈现,该项目在东京、威尼斯、慕尼黑、 北京、首尔和大阪的路易威登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展开,秉承基金会的使命,旨在邀请更广泛的国际公众参与基金会的活动。

阿尔伯特·厄伦追崇约尔格·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的艺术风格及其历史反讽特点,继而受到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教义的影响。他曾被20世纪80年代初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或称“坏画”运动的势头卷入,而这股势头又与同时期风靡欧洲和美国的具象绘画复兴相呼应。他开始参与科隆的艺术圈,并进入了一个非正式团体,其中的著名成员包括他的兄弟马库斯·厄伦(Markus Oehlen),奥格尔格·赫罗尔德(Georg Herold),以及沃纳·比特纳(Werner Büttner)。厄伦与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的密切交往帮助他建立起了批判性思考和对绘画真正的热爱,其后,他开始为自己设立绘画规则,例如只使用灰色和棕色,直至1987年。然而,他也不时地大胆偏离这类限制,比如在1986年用三原色绘制了希特勒的肖像。

他在1988年正式开启抽象绘画的生涯,尽管是个人艺术转向,却也映射出现代绘画的历史轨迹。对厄伦来说,这种看似风格上的剧变实为假象,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部分具象作品命名为了“抽象绘画”,以拓宽其路径。工作自由使他摆脱束缚并将自己置身于更广泛的视觉语境中,包括平面设计,广告,音乐,等等。透视逐渐从厄伦的绘画中消失,取而代之,他用鲜艳的色彩、层叠的笔法、不同的透明度(从透明到覆盖)来创造画面的深度。

左:《无题》(1992-2005),右:《潜艇总动员》(1996),阿尔伯特·厄伦左:《无题》(1992-2005),右:《潜艇总动员》(1996),阿尔伯特·厄伦

在1992年的《电脑绘画》系列中,绘画作为“屏幕”的观念被确立:厄伦使用他的德州仪器牌笔记本电脑作画,结合技术的力量,与现代主义主题重建联系,却也意识到所谓“进步”也很快会变得过时。他用丝网印刷将黑白色的网状图案印到画布上,并再次对其进行手工加工,以兼具有机与生机论(vitalist)的方式,让技术、线条和图像在相互渗透的同时,呈现出深思熟虑后的画面。1990年代后期,他的“灰色绘画”(Grau)系列在单色中融合具象片段,而同期产出的,还有他那些最为色彩丰富的抽象绘画。

左:《剃须》(2005),右:《最后一个人23》(2022),阿尔伯特·厄伦左:《剃须》(2005),右:《最后一个人23》(2022),阿尔伯特·厄伦

“我想要的是情绪!有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艺术创作有些过分清醒。…而且我总是想做波普艺术,想做那种巨大的,色彩鲜艳的,令人瞬间被吸引的东西”,艺术家说道。厄伦以他多元形态的创作,不断抗拒着抽象与具象的二分法,在图像高度饱和的环境中呈现出原始的表现主义。他2008年的《手指绘画》部分用电脑创作,但2014年同属这个系列的作品又排除了任何合成图像。他2013年的《室内》系列不显露一丝手工痕迹,而是以粗放的图形主义制作的广告拼贴,但他2016年的《树》系列却被一个可识别的具象元素所约束:一截树干…阿尔伯特·厄伦丰富多样的创作无法被简单概括,除非引用画家自己的话:“我希望看到这些质地被放在一起:精致与粗糙,色彩与模糊,还有潜伏于所有这一切之下的,那歇斯底里的基调。”

《石头》(2009),阿尔伯特·厄伦《石头》(2009),阿尔伯特·厄伦

在《绘画》中,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精选了六幅收藏画作,其中大部分作品此前从未被展出:《无题》(1992-2005),《潜艇总动员》(1996),《剃须》(2005),《石头》(2009),《无题》(2017),和《最后一个人23》(2022)。展览邀请观众共同探索这位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丰富多元的毕生创作。

关于艺术家

阿尔伯特·厄伦1954年出生于德国克雷菲尔德。他在瑞士布勒和西班牙塞哥维亚生活和工作。1978年,在定居柏林一年后,阿尔伯特·厄伦从德国汉堡造型艺术学院毕业。当时,柏林是欧洲反文化的心脏,朋克文化尤甚,这种能量和美学对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1980年代,他是名为“新狂野”( Neue Wilde)或“狂野青年”(Junge Wilde)的团体的一员,该团体聚集了来自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的艺术家,他们反对既定的学院派绘画,而更倾向于新表现主义。厄伦从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或西格玛·波尔克等艺术家那里汲取灵感,从单纯的绘画过程到绘画在整个艺术史中的发展,他的创作对绘画媒介本身提出质疑,致力于重新发明和重塑艺术史,并始终反对传统的等级划分。即便他的实践看似侧重于抽象,具象也不时出现在他对“经典”流派(自画像)的重访,对拼贴、异质图像和多种材料的使用当中。他受邀在多家重要机构举办个人展览,如英国伦敦蛇形画廊(2019);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2016);瑞士苏黎世美术馆(2015);以及法国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2009)。他的作品被纳入多个收藏,例如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和路易威登基金会;德国柏林的戴姆勒当代艺术中心;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关于路易威登基金会

路易威登基金会致力于将当代艺术及艺术家带入大众视野, 并展示这些艺术家在20世纪的创作灵感之源。基金会所举办的展览及典藏旨在帮助更广阔的群体了解艺术。由加拿大-美国建筑师弗兰克‧ 盖里(Frank Gehry)所设计的路易威登基金会建筑本身即表达了基金会的艺术主张,同时也是21世纪建筑风格的杰出代表。路易威登基金会自从2014年10月开幕以来,已经吸引了来自法国及世界各地超过一千万人次访客到访参观。路易威登基金会致力在基金会以及与公共和私人机构合作推广国际艺术活动, 合作对象包括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和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2016年的《现代艺术经典 —— 史楚金个人收藏系列》与2021年的《莫洛佐夫个人收藏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现代: MoMA 在巴黎》),以及伦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考陶尔德收藏: 印象派视界》)等。基金会艺术部门亦规划了“Hors-les-murs” (墙外) 项目, 于东京、慕尼黑、威尼斯、北京、首尔和大阪的路易威登空间专门展出来自典藏作品的特别展览。这些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并通过特定的文化交流活动进行推广。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

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1号国贸商城南区西楼

周一至周日上午11点至下午7点

公共节假日正常开放,入场免费

分享:
相关阅读